目前位置: 首頁> 情感心理> 正文

福從口入,禍從口出,這三種話我們不要對人說!

福從口入,禍從口出,這三種話我們不要對人說!

福從口入,禍從口出,這三種話我們不要對人說!

人際交往中,說話技巧很重要。

但比起說話技巧,更重要的是學會閉嘴,知道什麼話不能說。

福從口入,禍從口出,下面這三種話,我們要學會守口如瓶,不要對人說!

一、隱秘自己之功德,不說自誇的話

我們要積功累德,但不要去處宣揚,自我誇耀。

取得一些成就,做了很多努力,為別人付出很大,積了深厚福德…這些都是好事,我們忍不住和人分享這份喜悅,也很正常。

但對外宣揚自己功德,往往讓好事變壞事,反而減損我們的善根、福德。

一方面,自我誇耀會喚起他人嗔恨心和貪愛心,惹出是非;另一方面,也會助長我們內心的傲慢和分別心,徒增煩惱!

一位盲人說他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:人們訴說他人喜事、功德時,聲音常是低落悲傷的;提起他人不幸、過失時,聲音卻是興奮雀躍的。

因為大多數人都有我執,總是從“我”的角度來解讀資訊,也習慣了在別人的世界中體驗自己。

所以,不要去宣揚自己的功德,哪怕出發點是好的,但別人往往聽到的是:你比我好。於是或心生嫉恨、開始不滿,或生出貪念、有所欲求,或自慚形穢,自怨自艾……

同時,自誇時我們往往不僅僅想分享快樂,也會伴隨著一種期待:渴望被認可、被尊重,被讚美。滿足時多快樂,落空時就有多沮喪。

在這種情緒起落中,我們的善根難以滋養,貪嗔癡卻日漸增長,招致煩惱。

宣揚功德,不如廣積陰德。積陰德,增福報。何謂陰德?陰就是不被人知道,一旦到處宣揚,廣為人知就不叫陰德了。

積的是福報,修的是德行,這都是自己的事,和別人沒關係。

修了多少,我們從身心回饋中能感受到,又何必對人宣說?

二、隱秘他人之過失,不說別人的壞話

《寶積經》:不求他過失,亦不舉人罪,離粗語慳吝,是人當解脫。

他人的過失,我們不要妄自評價和傳播,以免讓別人的名聲受損害。

要知道,看他人過失,本就是自身的一種過失。

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?

人人都有自己的習性,並因此帶來過失和煩惱,自造作自受報。

這些習性、過失,並不是無緣無故的,背後都有複雜的因緣過程。

作為外人,我們很難瞭解到全部真相,只能看到很少的一部分,資訊還不一定真實。

若僅憑這一知半解,就去評斷他人過失,實在輕率和不負責任!這難道不是一種傲慢,一種愚癡嗎?

同時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。往往被說的人和傾聽的人,也會因我們而捲進是非,招致煩惱。

說人過失,這是在無形中損耗我們自身的福報!

有時我們的發心是善的,是為了幫助別人,提醒他人而說。但師尊教導我們,佛法不問不說。別人不問,我們就不主動說。

世間萬物都有其緣法和定數,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因緣,強求干預只是自尋煩惱。

如果想幫助他,與其去說他人過失,不如保持平等和友善的態度,在他人允許的前提下給予一些助緣。順應因緣去給他一些知識經驗、一些便利和資源,協助他往善的方向發展。

若是我們無力給予實質幫助,那麼至少學會沉默,尊重他人的生命因緣!

並學會以他人過失為鏡,照出自己的過失,修正自身。

三、隱秘未來之計畫,不說未落實行動的空話

不要把我們未落實到實際的暢想和計畫,宣揚給他人。

一是想到容易,但做到卻很難。很多想法計畫只是一時的妄想和雜念,註定無法變成現實,講給別人聽就成了空話,會影響個人誠信。

二來,計畫趕不上變化,靈活調整是必須的。一旦提前對人說了,很可能被當作承諾,我們就容易束手束腳,說出的話成了我們行動的負擔。

三是很多想法一說出來,會招致違緣。我們決心改變,貿然把計畫告訴身邊人,很可能被打擊,被嘲笑,甚至被阻攔。若內心不夠堅定,我們可能一洩氣就放棄了。

告訴過多少人,就可能被多少人笑話。

為什麼我們會急於把計畫告訴別人?因為太急切於證明自己,難以靜下心來去踏踏實實的行動,反正說說又不用負責任。殊不知,這種做法對自己是一種傷害!

正所謂天機不可洩露,越是嚴肅的計畫,我們越不能輕率的說出來。

認認真真的在因上去努力,付諸行動,用實際結果證明自己才是正道!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