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位置: 首頁> 情感心理> 正文

佛說苦與樂,如何“離苦得樂”

佛說苦與樂,如何“離苦得樂”

佛說苦與樂,如何“離苦得樂”

.

《雜阿含經》第91經。

當人處於快樂和痛苦的體驗之中的時候,有三個問題常會引起我們的思考。

第1個問題,佛學總是說無常與苦,難道沒有安與樂嗎?

第2個問題,人性總是避苦求樂的。總追求拔苦與樂、亦苦亦樂、避苦趨樂,為什麼世人明明是為了追求快樂,去落入痛苦的陷阱而不可自拔?

第3個問題,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樂,而避免掉落痛苦的陷阱?

第一個問題,佛學總是說無常與苦,難道沒有安與樂嗎?

一般剛接觸佛學的人,看到經典中到處都是“無常、苦、空”,可能會誤以為佛學只說苦,否認生命體驗中的樂。

這是一種誤解,事實上,我們雖然深入探討生命存在的根本問題——苦,更加深入的去拓展生命體驗,

如何超越生命存在根本的問題“苦”,苦是如何被一步步超越,達成樂的生命境界。

佛學承認世間人有欲樂,世人往往把追逐欲樂作為人生的主要動力和目標,而世人沉迷在欲樂之中卻是苦的根源。

在洞悉生命存在問題“苦”的過程中,也逐漸超越了導致苦的因,那就是欲樂,

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體驗到離欲樂、遠離樂、寂滅樂、菩提樂等全新的超越了苦的生命境界。

第二個問題,人性總是避苦求樂的。為什麼世人明明是為了追求快樂,卻落入痛苦的陷阱而難以自拔?

人性的本能反應就是避苦求樂的,這是人們普遍認識到的常識,無須強求證明的。

但是當我們客觀觀察人類行為現象時,很容易會發現這樣一個悖論:

世人明明是為了追求快樂的,卻落入痛苦的陷阱而難以自拔。

這是為什麼呢?

因為世人追求的快樂往往是欲樂——感官享受的快樂。

而欲樂是建立在你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與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六塵之間產生的感受上的,這個太無常了。

一方面很容易產生感受疲勞,比如再美味的佳餚吃多了就厭惡了;

另一方面,盲目追求欲樂,增長了你的貪欲心;

追求欲樂而不得,甚至得到的是苦受,就增長了你的瞋恚心;

而當你的感官未得到明顯刺激,而感受不明了時,就容易增長你的癡心。

當貪瞋癡佔據了你的心靈時,你越發忽視了生命的基本因果規律,

而去盲目追求欲樂,從而導致落入痛苦的深淵而難以自拔。

這是一個惡性循環。

第三個問題,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樂,從而避免掉落痛苦的陷阱?

這正是雜阿含第91經中世尊要教導我們的內容。

師尊洞悉了生命的實相,完全掌握了生命的因果規律,

因此為我們教導了現世安樂法、後世安樂法以及究竟安樂法。

現世安樂法,就是為了這一生一世的幸福生活應該具備哪些條件,如何去實行;

後世安樂法,對生命有所深入思維,深信生命輪回的人們,

不僅僅關注現世安樂,更關注生命品質的提升,至少不要墮落,

因此師尊教導我們如何提升生命品質保證不墮落;

究竟安樂法,是針對少數已經具備生命覺悟條件的人而教導,讓這些人獲得究竟解脫。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