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位置: 首頁> 情感心理> 正文

高情商的人,都懂得與人相處之道——四攝法

高情商的人,都懂得與人相處之道——四攝法

高情商的人,都懂得與人相處之道——四攝法

與人相處的四個原則

有四攝法,不管是出家還是在家弟子,在於人交往的過程中都要遵守這四個原則:

第一個是佈施,佈施不僅僅是捐錢捐物,它還含有法佈施。

法佈施就是把你的知識、人生經驗、社會閱歷、生活中悟到的感受無私地分享出來,去幫助大家、指導大家。

另外,還有一種佈施叫無畏施。

當一個人常懷恐懼、內心不安,你有辦法通過你自己的人生閱歷、掌握的知識去啟發他、指導他,讓他免除這種恐怖、恐懼對自己形成的折磨,這也叫做佈施。

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弟子,他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都要遵守這四個原則。第一個就是佈施,就包含了財佈施、法佈施、無畏佈施。

法佈施就是知識經驗、社會閱歷,還有一個叫無畏佈施,讓對方生起信心,對於生活、對於未來充滿希望,就像以前一首歌曲叫相信明天會更好,讓他相信自己一定會走出這種困境。

你如果懂得因緣法就會知道任何困境都是暫時的,因為因緣是不斷變化著的。

因緣就是各種因和緣,它是不斷在變化著的,既然是變化著的,它就一定是暫時的存在,就是一個階段的存在。

它一定會過去、一定會結束,一定會有新的因緣、新的人事物環境的出現,所以懂得佛學的人,他也會知道希望是永遠在的。

釋家學說裡沒有絕望的,所以說真正懂的人,他不會去妄想、不會去沮喪,也不會去失望。

因為所有的事情已經發生的都在變化中,所有還沒有發生的事情,可以通過自己的願力、發心,按照規則規律去積極努力追求、獲取,去促使它,讓它早一點形成,早一點成熟和出現。

那麼,在[菩薩] 道裡邊第二個重要的修行原則就是要講愛語。你講的話一定要能讓對方聽得高興,你講的話一定要對方願意聽、喜歡聽,聽得歡喜。

第三個是利行,你給對方所做出的一切,不管是知識的傳授、法的教導,還是人生經驗、社會經驗的分享,一定是有利於對方走出目前的困境,而且對他這一生一定要有所幫助。

你不能去誤導他,不能把他引向酗酒賭博,不能把他引向這些地方傷害眾生,一定通過你的指導和接觸,讓對方能升起愛。

這個愛包括對世間的愛、對生活的愛,還有對生命的愛,一定要讓他能慢慢地升起來,這就是弟子在人間生活裡邊的這種重要的修行,這是第三個原則。

第四個原則就是同事,同事最重要的是處在一個同。

文字語言的力量

同是什麼呢?就是大家有一些共同的理念、觀念,經過前面這三步佈施,還有愛語以及利行,大家能達成一個共識。

在一些原則、人生的這種規則或者人生的方向目標上,大家要有一個基本的共識。

然後,我們相輔相助相伴,一起走過這個短暫的人生。在服務大眾、説明眾生的過程當中,也完成自己的資糧結集。

釋家學說是反對貧窮的,認為貧窮是一種苦,貧窮被稱為匱乏,就是說,你的生活當中缺乏賴以生存的東西,比如你出行沒有工具,飲食很單調或者不足,吃不飽穿不暖。

出無車居無所,這都是一種匱乏,是師尊所反對的。

鼓勵大家去追求福報、修習福報,修行中就包括了通過自己的智慧,按照師長教導的法則,在不違反國法和王法的前提下,用自己的智慧合理地去獲取資產,讓自己合理合法的變得富裕,擺脫這種匱乏的痛苦。

所以,[菩薩] 道修行的四個重要原則,第一佈施,第二就是愛語,第三個就是利行,最後一個就是同事。它是一步一步要求得更具體更細緻一些。

愛語對於我們,特別是對於做服務這些行業特別重要,語言可以傷人,語言也可以讓人看到希望,感受到那種關懷,感受到那些關心。

有一部經典叫《楞嚴經》,當時是師尊讓二十五個修行有成就的弟子來講述自己的修行方法,總共二十五個人就講了自己是通過哪些方法來修行得道的成就。

然後,師尊讓文殊來抉擇:你也聽了二十五個人講的方法,你認為誰的方法最好?最適合世界的眾生呢?

文殊最後選了觀音的耳根法門。

耳根對應的是什麼呢?對應的就是聲音,聲音是什麼呢?聲音主要就是我們人和人之間的語言。

所以,在語言上修行,在自己說話的時候去修行、去作業,知道自己現在講出話的內容。

修行從身口意開始

然後,我能預測到聽眾在聽了我講的話之後可能產生的哪些認知,對他所產生哪些指導、幫助或者影響,這個時候就是修行。

當你在講話的時候,不管通過什麼方法和對方溝通,你都能生起這種意識,這就叫念之在之,這就是愛語,也是一個重要修行。

因為人的耳根是最靈敏的,相對於我們的鼻子,對於我們的舌頭的這種感知的功能,它是最靈敏的。

語言可以説明人,可以給人帶來希望,可以讓人生起信心,也可以幫助一個人去看清自己目前所處的困境或者糾紛,通過語言的引導,就可以讓他們自己慢慢地從中走出來。

但是,語言有時候對人影響也會有不好的一方面,它讓這個人從沮喪能變成絕望,或者從失望能走向這種對世界都感到很冷冰冰的,甚至會走向一些極端。

修行從哪裡修?從身口意開始修,口就是自己的語言。

語言是三個修的領域裡邊的其中一個。

你一定要講這種柔軟的語言,要講充滿關愛的語言,要講這種清淨的語言,要講有智慧的語言,要講能讓對方生起信心、生起對生活的愛,還能幫助他生起智慧的語言。

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記住這些原則、這些要求,可以努力地去做到,這本身就是[菩薩] 道的修行,而且是重要的、最基礎的修行,是貫穿始終的,從初發心一直到成道的。

一個人在語言上沒有過失,是什麼人才能達到?

只有悟道之後了才能達到。你的身口意,你的語言行為還有自己腦子裡邊的起心動念才會清淨圓滿,沒有任何的過失。

因此,我們在和人交往的時候,偶爾要出現自己語言上的過失也不要耿耿於懷,因為我們還在修的過程當中。

犯錯誤不要緊,犯錯誤你能及時警覺,能去反思一下,以後儘量去把它避免,不再重複。

中國儒家講不貳過,能達到這個程度,這就是修行的進步。

真正語言的清淨圓滿,只有師尊才能達到。

愛語是修行裡邊的最重要的四攝法的第二個方法,第一個是佈施,第二個是愛語,第三個是利行,最後一個同事。

我們要用愛語的這些原則給對方以希望,讓對方感到安慰,讓對方感到自己被你關注,讓對方能升起信心,對生活升起愛,不會失望沮喪絕望,這是修行當中利益眾生的一個具體表現。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