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位置: 首頁> 情感心理> 正文

尷尬的30-40歲,該任性還是該認命?

尷尬的30-40歲,該任性還是該認命?

尷尬的30-40歲,該任性還是該認命?

尷尬的30-35歲,尷尬且無助。

20來歲覺得人生還沒開始,30多歲覺得人生才剛剛開始,時刻都有萬千想法,卻又不得不屈從于現實。

活到了可以和父親碰杯談心的年齡,可是也一步步更接近父親的現狀和心態,正處於奔波忙碌,卻還不能知足的有所顧忌的年齡。

當到達35歲的年齡關口,年齡歧視、能力歧視等就業障礙應約而至。

環顧就業市場,關卡隨處可見:公務員考試除了學歷、專業限制外,年齡上要求35周歲以下,連互聯網工資都準備淘汰35歲以上的功臣。

畢竟“月到十五光明少,人到中年萬事休”,體力不支、精力不濟,再加上家庭經濟壓力沉重。

因此35歲以上的職場人,尤其是求職上,特別不招人待見。

有的招聘者會毫不客氣地數落他們,你看人家35歲都提前退休,享受生活去了,你們還沒有找到人生的方向,還像沒頭的蒼蠅一樣亂撞呢!

這也許就是當今世界上中年一代的生存現狀吧。

不光成了油膩大叔,不再招小姑娘的歡心,而且一出門就被狗咬著屁股。

他有付不完的帳單,做不完的工作,受不完的閒氣,好像整個世界都跟中年人作對。

關於大齡者求職一事,網上議論紛紛,他們都得出什麼結論了,抑或能解決一點點實際問題,我看很難,其實中年一代的問題還需自身消化。

當然還有整個社會對中年人的關注與關懷,為中年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,刺激經濟、打動內需,就會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。

中年人年富力強,是創造社會財富和社會價值的主力軍。

當然,這些都不是在網上討論中能得出結論的大問題。

不過,輿情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視,它能左右整個社會的視角與焦點,引導政策與各種資源向中年人就業這塊轉移,從而促進社會和諧與進步。

隨著醫療條件的改善,以及人類壽命的延長,對中年人的年齡段界定也發生改變。

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成文規定:將18-44歲歸為青年,45-69歲歸為中年,70歲以上為老年。

其實,35歲這個關口延續的是古人的看法,一般認為人生只有70年,35歲過了一半,基本上必走下坡路了。

所以,全社會被這種觀念恐嚇到,普遍排斥起35歲以上的求職者了。

照現代人80多歲的平均壽命來看,35歲正是青春大好時光,精力充沛,經驗豐富,是整個社會的主力軍,怎麼能將他們排斥在職場之外呢?

然而,話雖這麼說,35歲以上求職者,基本上70-85這個年齡段的人。

他們正是踩著互聯網資訊時代尾巴的這一批人。

新舊交替,既傳統又時尚,他們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人,若不注重學習,落後於時代是很快很快的。

他們已經從傳統的舊思維中走出來,已經在互聯網主導的行業中深耕細作,已經很久了。

他們需要與時代賽跑,甚至與90後競爭,才能不被時代淘汰掉,而真正成為不被待見的人。

人們常會問:從哪裡來,到哪裡去?

現實生活中,常備妄想,執著所束縛,無法掙脫。如果不尋求到掙脫的辦法,便會一生平庸無為。

30歲40歲的年齡,不必妄想著活成別人眼羨的樣子,但願你能活成你所希望的樣子,便是成功。

承擔起該承擔的責任,學會成熟,不再浮華於世。接納生本平凡,懂得知足,學會惜福,知道取捨。

一轉眼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,再也不必任性,該認命了。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