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什麼人,就會吸引什麼人!很准!
日常生活中,經常聽到有人抱怨自己總遇不到對的人,愛一次受傷一次。總找不到對的人,往往是因為我們自己都不清楚什麼人合適。
這和你的因緣、過去所造業有關。你是什麼人,就容易吸引什麼人。你的人格類型,往往直接決定你適合什麼人。
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?很多人也不瞭解!你要是不清楚,其實可以看下父母。
都說孩子是父母的翻版,這有道理的。父母什麼性格,怎麼為人處事,彼此之間怎麼相處……孩子往往都會繼承過來,包括他們的關係模式。
繼承了父母的模式,女兒就容易活成母親,然後找個像父親的丈夫;兒子活成父親,找個像母親的妻子。
很多家庭裡,父親年紀比母親大很多,那女兒也會更傾向於找比自己成熟、會照顧自己的伴侶。當然,這也不是絕對的。
並且,這個過程自己是感覺不到的,無意識的。
父母感情好,幸福就容易代代相傳。可很多父母自本身問題一大堆,有的常年吵架,有的冷漠,有的出軌,有的離婚……
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,如不加以覺察修正,就容易繼承這種不幸。當人帶著父母的這種受苦模式,進入到親密關係,就會受傷,很難找到合適的。
前些天有位朋友,她就是不知不覺重複了父親的模式。她父親特別喜歡控制人,要是母親哪裡沒順他的意,就會發脾氣,甚至打人。
現在,她自己和男朋友交往也這樣,每次有分歧她都容易大聲指責哭鬧,而和前男友分手就是因為她在公眾場合打了他一巴掌。
她也不想這樣,但是控制不住本能。
好在她現在覺察到了,一旦意識到就能修正念去扭轉改變。而意識不到的話,問題就會換個形式、換個人反復出現……處在這種模式裡,人一定會焦慮,感覺很不好,就忍不住抱怨了。
如果你的感情總是不順,試著去覺察下,你是不是繼承了父母的某種受苦模式而不自知?
有人從小看父母的不幸,他想,我一定不能找父母這樣的,過成這樣還不如一個人過一輩子呢!但不找這樣的,找什麼樣的呢?
他現實中也沒能參考學習的,就只能自己主觀想像了。有些人就會對伴侶有不切實際的期待,過於理想化。
一種人是自身各方面不那麼優秀,情商從小也沒培養,對自己不自信,就寄希望于伴侶來幫她改變困境。
所以,擇偶要求設了一條又一條,標準非常高,這樣她很難進入一段雙方都滿意的關係;
另一種自身優秀,各方面條件都很好,事業甚至比大多數男性都成功。人也相對要強、有主見、比較強勢。她擇偶要求自然也比較高,至少說事業不能比自己差,情感上也要能關懷照顧到自己。
但她的追求者中,同時符合兩方面標準的會比較少。
因為成功男士,往往不在乎女人事業多成功,更傾向於找能滿足自己情感需求的妻子。需求不匹配,即便在一起,他們也很難長遠走下去。
這兩種人的理想化算比較明顯的,時間久了自己是能意識到的。只不過有的太執著,寧願一直等也不願降低標準去將就。
一邊懷疑真有這樣的人嗎?一邊恐懼要是我遇不到該怎麼辦?一邊期待著他的出現……年齡越大越焦慮,越焦慮感情就越不順。
有的會退而求其次,選擇當前最合適的一邊處著,一邊想要改造他,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。可自己改變都挺難的,改變別人只會更難……
其實每一個人,一開始都會理想化伴侶。情人眼裡出西施,戀愛中的男女看對方是自帶光環的!
看不到對方的缺點,認為他一切都好,做的事都對,缺點也無所謂甚至當優點看,這種錯覺就是理想化,是一種投射。
我們會把自己從小到大,未被滿足的需求,全部都投射到那個愛我們,讓我們覺得特殊的人身上。
好像有了對方,那些過去缺失的,沒有得到的東西都能滿足了。但很明顯,世上不可能有人能滿足你的所有需求,沒人能填補你從小的情感匱乏。
我們愛上的是自己的想像,而非真實的對方。所以熱戀期一過,人會清醒過來,意識到對方也只是個普通人,尤其結婚後過日子。
經過一些事,人的真實本性一天天暴露出來,你會發現和想像是兩個人。一失望就容易抱怨,我愛錯了、找錯了人……
所以,婚姻是一種真正的修行。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的需求、偏見、煩惱都會投射到伴侶身上,把假的當成真的。
對方人是那個人沒變過,但兩人好的時候覺得他是最好的,不好的時候就把他想成最壞的……
還有種投射是向內的。明明是外界、別人對你的要求,你卻當成自己真心想要的。
比如,你希望丈夫要很有錢,形象身高要好,要關心你愛你,要帶得出去……種種條件中,很難說分清楚,哪些期待是你要的,哪些是別人強加給你的。
所以,很多人選擇丈夫,很在乎對方的經濟條件,為了家人安心,為了面子,可等結婚後才發現,自己根本看不上對方這個人,現在的生活也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,後悔抱怨也晚了。
這樣的人一定要去修,去覺察自己的這些模式,去看清楚你真實的需求,看清楚對方真實的樣子……只有真實的關係,才能生長出真正的力量!
有的人一生都活在幻想裡,糾結來糾結去,就是不願意接受現實。
時間久了,怨氣越來越重“你怎麼會是這種人?為什麼不能像誰誰誰那樣?我怎麼會看上你的?等等”。
其實這些想法只要心裡有,就算沒說出口,對方也是能感覺到的,那他肯定不舒服,“我就是這樣的人,這就是真實的我,我能怎麼辦?”他會覺得“我根本就不是你想要的那個人”
這種抱怨其實很危險,會讓雙方多了疏離感,對方會離你越來越遠。抱怨多了,認同少了,曾經的那種親密感會慢慢消失掉。
真正的感情,一定是彼此接受真實的自己。
比如,一個孩子,她小的時候和父親不親密,父親雖然愛她但不善於表達比較嚴厲,那她就會本能的渴望,那種特別小的小女孩要的溫情,期待丈夫這樣去滿足她,可這種要求大多男人都做不到。
有的是父母親從小吵架,那她就特別恐懼激烈的情緒。
她自己可能會表現得很激動,但不允許情急的丈夫,情緒稍微激烈一點點,聲音大一點她就受不了。那她丈夫就很難理解,就覺得你太敏感了,雙標……
因為每個人的過去不一樣,類似這種情況蠻多的。如果缺乏對自我的覺知,人就容易陷進去,被捲進情緒裡變得失控。
有時候抱怨,是為了自我保護。因為當我們陷進那種情緒裡面,人是很脆弱很無助的。我們抱怨 “都是都是你不好” 是在逃避,逃避直面內心的感受。
怎麼停止這種抱怨呢?首先是認知要到位,可以從自己的原生家庭經歷裡去探索,去反思,學會覺察自己真正的願望,然後看到真實的對方。
真正認識你的感情為什麼失敗?已經失敗了,你要瞭解到底怎麼失敗的。
要看到這裡面你自己的模式有哪些問題?認識到確實是我的模式造成的,不完全是對方一個人的錯。
只有你瞭解了之後,才可能從這種模式中解脫出來。如果能走出來,那下一次的感情就容易幸福了,有些人確實是通過這樣一次次失敗中學習的。
同時,認識到抱怨不能解決問題,只會讓問題變糟。
有些人不做調整已經不行了,比如有位媽媽被老公拉黑了微信,要求離婚,然後人就失蹤聯繫不上了。
孩子很小還沒上幼稚園,失蹤前夫妻吵過一架,沒幾天丈夫失業了,而她自己和公婆關係很僵,母子處境艱難。
她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呢?她說都是些家長里短、雞毛蒜皮的小事。但問題是,為什麼都是小事最後卻會鬧得不可收拾?必然是自身的一些模式,會把小事鬧大,最後難以收場。
另外,要善用資源來協助解決矛盾。
像前面這位媽媽,要學會尋求有利資源。比如別再顧慮公婆前稱硬氣了,找公公婆婆讓他們找兒子回來。
還有去求助保障弱勢群體的機構,比如婦聯他們肯定也會幫忙,會提供服務。丈夫提離婚,還可以尋求免費的法律説明,這種情況如果女方不同意,一般是離不了婚的。
所以,當陷入困境時要懂得利用一些社會資源。
最重要的,要改變錯誤的思維模式。
有些人遇事很容易走極端,反應激烈,像前面這位媽媽她要靜下來反思下,是不是我有非黑即白的思維?不是對就是錯,不是好就是壞,沒有第三種選擇?或是我總是災難化思維?把一點點小事就無限放大呢?
這些東西,都要自己去覺察去調整,這樣丈夫回來後,兩人才能好好過日子。
最後,要懂得合理回避。
像有的女性總是愛上渣男,愛上浪子,或總愛上處境悲慘的人……在選人的時候,就註定了要受傷。這也是你的模式,要去覺察到,別被這種模式控制。
要懂得去回避拒絕一些明顯不合適的人,比如有酗酒、賭博、欺騙、暴力、出軌等惡習的人……
如果你有被這類人吸引的本能,一定要學會回避,保護自己。不要試圖去拯救和改變他們,你只會把自己也搭進去。
一旦和這些人糾纏在一起,你的生命能量只會白白被耗散,失去和正常良善的伴侶相遇相知的機會。
總之,夫妻之間容易抱怨,這是正常的。
但一定要意識到,你除非不想讓自己好過,不想讓這個家庭好過,否則你就一定要破除掉這種抱怨的惡性模式,下定決心去改變。不看到這一點,你是走不出來的。
在這基礎上,學會自己瞭解自己,看到自己的模式是怎麼形成的。然後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,保持正思維,把每一次抱怨變成成長的機會。
-----
-----
公益贈書,人人可領
只贈不賣,免費領書
做對事,讓善迴圈~
想領書掃它!
(長按識別,免費領書)
遠離電子產品,回歸紙質閱讀
文章內容僅供娛樂參考,請勿盲目迷信。
本文連結: http://zhanbushu.com/wen/a7e4374e98cd843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