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位置: 首頁> 情感心理> 正文

不必討好這個世界,只需要跟自己和解

不必討好這個世界,只需要跟自己和解

不必討好這個世界,只需要跟自己和解

在九型性格中,二號性格被稱為全愛型的、付出型的、佈施型的性格。

在比較舒適、緩和、沒有壓力的狀況下,它會向上走,它會發展成一種像聖人一樣的情懷,就是普渡眾生,廣濟眾生而不求回報。

如果在壓力狀態,它在很多變故、很多變數、很多壓力、很焦慮的狀態下,他就會變成一個歇斯底里的、很張狂的、控制欲極強的人,一旦控制不得,他可能會對人產生報復。

這種刻意討好想控制的人,他動機有一點邪惡。這種人並不是壞人,他就是想佔據主動權。

如果說他本質上不壞,就是殷勤,這個倒沒有多大問題,他會實現自己的目標,這也是人際關係上的一種策略。

總之,我們對別人好是沒有錯的,即便你是想討好,有的時候也不是非常罪惡的,它不是這樣的,只是說你不能持久。

因為你有這樣的動機,你很快就控制不住,你控制不了的話就不會再討好,就不會再試了。所以說,討好最終是對人際關係沒有多大的見識作用。

只有你具有菩薩精神,你是全心全意地付出,只付出不求回報,這樣的話你才是穩定的,你才是有信仰的,你不是刻意的。

我對別人好是出自於我的天性,我真的想對別人好,我看到別人很可憐,我就是想幫助他,使他從精神痛苦中走出來,或者是從物質匱乏中走出來,這是菩薩之心,而不是討好。

那這樣的話就可以持久,我們在人際關係上會越來越和諧,這是德性,能感化人的就是這個。

之前我們舉過例子,一位女主人,因為她是有信仰的、是客觀的,她雖然說不是有意的,最後她是獲得家庭的實際控制權。

這個家庭在她控制之下,她雖然作為一個外來者,本來是應該受排斥的,孩子會排斥她、父母會排斥她。

可是由於她的殷勤,孩子喜歡她、父母喜歡她,她老公自然也喜歡她,她就掌握住這種控制權,就看她會不會使用這種控制權了。

如果說,一切人喜歡了之後她就變了,慢慢地人際關係也會變,她為了維持這種和諧的人際關係,那她會繼續付出。

在這個過程中,不管她最初出自於何種目的,她都會繼續下來,她會對一切人好,這就形成了她的這樣一個全愛型的性格。

因為她愛別人這樣一個模式非常好,在關係模式中非常好,她就輕鬆愉快,沒有壓力,那性格就會提升。

這人的基本恐懼點就是不被他人需要,所以說,我們生命的全部寄託就放在去討好別人,使別人需要他、依賴他、離不開他,進而被他控制,但這種人生模式不是很理想的。

一旦這個性格發展得不健康,它就會產生人際上的一種爭鬥、不愉快、不和諧。

所以說我們發現自己有討好型、付出型的人格,一定要警惕,不要走極端。這種性格既然已經發展出來了,它就是相對穩定的。

這種性格一般出現在一個家庭中的老大,比如一個姐姐,底下還有幾個弟弟,那姐姐就極有可能會形成這樣一種性格,她是付出型的,她是懂得愛的,可是她還是需要控制的。

所以,我們遇到這種討好型的人一定要警惕,千萬不要上當,因為他們沒有真誠。如果是真誠的話,那他就是菩薩,那就是聖人級的。

這個東西也不是絕對的,有的人剛開始的時候就是為了討好他,就是想控制他。但是慢慢地也激發出了慈悲心,他也願意全心全意的,不計回報地付出,那他的性格就有提升。

任何一個性格都是平等的,性格沒有好壞,只有健康不健康。

當發展得不健康的時候,他覺得自己付出很多,自己就應該控制,控制不了就要報復、鬥爭。

這樣的話,就會使人際關係破壞,我們世間發生過這麼多的愛恨情仇、恩恩怨怨,都跟這個有關係。

就是因為有的人想控制而控制不了,他又對別人有恩,這個時候就會產生世間的恩怨。

所以說,我們要由小愛轉向大愛,體驗過小愛的人慢慢地就會昇華這種愛,變成一種菩薩似的愛,我們愛眾生是真實的,愛眾生不是想控制。

世間人的愛不純都是有目的的,沒有目的的愛確實不能長久,菩薩的愛才是長久,永遠都是這樣,因為他有一顆好心善心,就是慈悲之心。

我們知道慈悲喜舍、四無量心,它是廣大無邊的,沒有那種狹隘的感情。

從性格上提升我們,這個修正念是最有力量的。我們學習哪一種學問都需要有正念,我們在有正念的時候就能夠看到性格中這種不良的模式。

然後,有意地調整、注意,這就正念,就是有意識地去注意自己的身心,那這樣的話我們就會過得越來越好。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