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位置: 首頁> 情感心理> 正文

恩情易忘,怨恨難消!

恩情易忘,怨恨難消!

恩情易忘,怨恨難消!

怨恨決不能止息怨恨,只有愛才能止息怨恨。

恩欲報,怨欲忘;報怨短,報恩長。

“恩情易忘,怨恨難消”

怨恨是一種慢性毒性,少食即止,或許並不多大害處。若久食不止,必被腐蝕心智,遭遇奇劫大難而喪生。

慣於怨恨的人,在怨恨中失去的不僅是機會,而且還有靈魂。所以,世間最大的傷害是從怨恨中來的。

當怨恨別人時,卻傷不到別人,只會傷及自身。

世間人多半不明白這個道理,等明白過來的時候,也許餘生無多,已經沒有回頭的餘地了。

於是,這一生該成就的事業卻失敗了,該善待自己的地方卻沒有做到。倒不如及時放下芥蒂,重新擁抱人生。

新佛系生活是一種有正念的生活方式,它拒絕怨恨的腐蝕,信奉“抱怨短、報恩長”的理念,凡事豁達、大度,善於溝通,不結仇怨,以知足、感恩的心態對待人生。

正念能聊愈仇恨和因之而來的緊張與痛苦,將人生導向健康、平安、幸福的方向。

有這樣一個故事:

呂蒙正是北宋名臣,他從小父母雙亡,被迫淪為乞丐,處境悲慘,所以,後人常常用“窮過呂蒙正”來比喻一個人窮困潦倒。

呂蒙正在困境中發奮讀書,後來做了北宋的中央高層幹部。

呂蒙正在京城開封剛做副宰相時,有個家裡有點錢的公務員在背後指著他說:“這小子是乞丐出身,竟然也能在這兒當官,真是搞笑!”呂蒙正聽到了這句話,卻假裝沒聽到。

當時,呂蒙正的一個下屬就氣憤地對呂蒙正說:“一定要追查此人,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在背後說你的壞話。”

然後,就要去調查那個公務員的官位和姓名,呂蒙正急忙阻止了。

呂蒙正笑了笑,說:“若是追查此人,知道了他的姓名,一定終生不會忘記,恐怕就會成為彼此一生的怨恨,倒不如不知道來得乾淨。

再說,他說說,對我又沒有什麼損害,還是不追查為好。”聽了呂蒙正的這番話,下屬都很佩服他的胸懷和大度。

“恩情易忘,怨恨難消。”呂蒙正這樣做,目的是把怨恨拒絕在心靈之外。

記恩不記怨,需要寬容和雅量,這是一種大智慧。

怨恨是一種心魔

事實上,怨恨是一種不自覺的習性反應,它是被寫在人類基因中的傷痛感,如果沒有正念,正好讓它處處顯露。

它表現出來的狹隘,正是基於自私、自我的執念。卻不知道諸法無我,眾生同體,所以恨來恨去,實際上只是傷害了自己。

佛學中不主張以怨止怨,因為怨只能增怨,不怨、正直和愛才能止住怨恨。

世人卻不明白,凡事都睚眥必報,以怨報怨的結果,使得冤怨相報永難了。

更有甚者,當其怨恨的物件已經逝世多年了,某些人竟然還在報怨、憎恨。

怨恨首先是個認知問題,不能正確歸因,所以就執著在“別人傷害了自己”這個假相上。卻不知道,萬事皆系於因緣,實際上並沒有任何人能夠真正傷害到任何人的。

其次怨恨便是習性問題,人們往往習慣於怨恨、憎恨別人,當看到不順眼,不合己意就心生憎恨,更不用說有重大利益衝突了。

解決認識問題需要樹立正念,而解決習性問題,就非修習正念不可了。

當人修習正念,覺察內心裡的怨恨,看清楚了它的猙獰面目,就會與它劃清界線,然後就看著它消失了,讓它徹底過去。

說到底,怨恨還是一種心魔。

有這樣一個小故事:

有一位畫家在集市上賣畫。不遠處,前呼後擁地走來一位有錢人家的公子哥。畫家知道他是一位大臣的兒子。

這位大臣年輕的時候曾經欺詐這位畫家的父親使得他心碎而死。

這位元年輕的公子哥停留在畫家的作品前流連忘返,並且選中了其中一幅。

“喏,我要這幅畫!”公子哥沖著畫家比劃著:“多少錢?”

畫家卻匆匆地用一塊布把畫遮住了:“我不賣!”

“為什麼?”公子哥好奇地詢問。

“我就是不賣。”畫家沉默了,不再理會公子哥的懇求。

公子哥無奈地離去了,但是他仍然非常喜愛畫家的這幅作品。

從此,公子哥就得了心病並憔悴不堪。

愛子心切的父親為兒子出面了,他找到了這位畫家,表示願意出髙價購買他的作品。

可是,畫家卻回絕了他的請求。

他寧可把這幅畫掛在自己畫室的牆上做擺設,也不願意出售給曾經害死自己父親的人。

畫家陰沉著臉坐在自己的畫前面,自言自語道:“這就是我的報復。”

每天早晨,畫家都會畫一幅他所信仰的神像,這是他救贖自己、表現自己信仰的唯一方式。

可是漸漸地,他覺得自己的神像畫得與之前的作品不同了。這使他非常苦惱,他開始尋找其中的原因。

然而有一天,他驚恐地丟下了手中的畫,跳了起來。他發現自己剛畫好的這幅畫,神像的眼睛竟然就是那位大臣的雙眼,而神像的嘴唇也與大臣的是那麼相似。

他把畫撕成了碎片,並且大聲喊道:“我的報復已經回到自己的頭上了。”

打破仇恨的魔咒

一個越怨恨,人生越糟糕,然後更加怨恨,人生就更加糟糕這樣一個惡性循環裡,直到無力自拔。

要想打破這個命運的魔咒,唯有修習正念,看見自己的怨恨之心,面對它,接納它,然後放下它,重新開始塑造善與幸福的人生。

新佛系生活中沒有怨恨,更沒有仇恨,只有愛與正念,聊愈與慰藉。

怨恨是不覺醒的產物,它將人生陷入無邊的黑暗中,正念啟動了意識之光,照亮了一切,理性便取代了習性,幸福就取代了苦痛。

事實上,人生本來就應該就是幸福的。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