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變自己,從戒掉抱怨開始!
為什麼有的人明明知道抱怨沒用,抱怨完就後悔,但每次都忍不住呢?為什麼會控制不了自己呢?
沒人天生喜歡抱怨,沒有誰會為了抱怨而生活,也沒有誰會為了抱怨某個人而特意與他結婚,更沒有誰為了抱怨而工作……
一開始出發點都是好的,為愛、為美好未來,都是想把日子過好的,當為什麼總是忍不住抱怨呢?
前面分析過抱怨的後果、原因和內心狀態,有的人意識到抱怨不好了,他也迫切想改,但事到臨頭就是忍不住抱怨。
比如,有的人剛說過“我要耐心陪孩子”,結果孩子成績發下來一看,不及格,馬上變臉“這麼笨,書讀到狗肚子去了嗎?真沒用,你看誰誰誰怎麼滿分呢……”
從成績說到同學,說到玩遊戲,說到自己為這個家的付出,再說到家人的不理解……
一頓抱怨後,再看孩子委屈受傷的表情,馬上想起來不能抱怨,後悔、懊惱、愧疚,並且暗暗發誓下次我一定不能這樣了,要耐心。
但下次還是一樣的抱怨,根本控制不了自己。
夫妻之間也是,明明決定要忍住不抱怨,但一想到或看到對方做的事情,就忍不住抱怨:“你太自私了,每次都這樣,從不考慮我的感受……”
你就開始嘮叨來,對方聽了肯定不爽,兩人就又吵起來了。吵完冷靜下來了,感覺這氛圍壓抑,冷冰冰的很難熬。又下決心說:“我再不抱怨了”,但這話就連他自己都不信。
知道做不到,知行不合一。抱怨的人之所以明知抱怨不好,卻無法改變,往往是因為抱怨這種行為,無形中給他帶來了一些隱形利益。
換句話說,他從抱怨中受益了。那麼,抱怨有什麼隱形利益呢?
最首要的,抱怨能讓我們發洩負面情緒。
生活中,有類人聊天純粹是抱怨,不接受建議,也並不打算改變。有的還很有規律,比如有人一周找我抱怨一次。
有次我問他:“你是不是感覺心裡有一種團棉花壓著你,很不舒服,再加上這些事一來,所以才受不了想抱怨呢?”
他說“嗯,就是感覺不舒服,開始就想找你說說話,可說著說著就變成抱怨了!”
其實,這種抱怨是一種無處宣洩的情緒。遇到不好的事,期待落空了,欲望沒得到滿足,我們會起情緒,我們不知道如何去處理這種情緒,所以就通過抱怨來宣洩。
當你抱怨的時候,眼前的事只是個導火索,你等於是把自己內心的所有不滿情緒宣洩出來了。
抱怨,能暫時性的解壓、緩解身心的不舒服。
這種情緒要是一直積壓著,我們內心會感受到壓力,身體也會沉重難受,聽的人也能感受到這種壓力,所以會煩,甚至排斥。
討厭的不是你的抱怨,而是那些被壓抑的情緒,聽的人也會受影響。
所以,一個習慣了靠不停抱怨來宣洩情緒的人,單純靠理性去控制自己是沒用的。
他需要學會用積極健康的方式來疏導情緒,比如跑步、唱歌、抄經、打坐……讓自己心平靜下來,才可能擺脫抱怨的惡習。
世界上沒人天生會控制情緒,人也有權利抱怨,但要意識到:沒有誰會無限次地包容你、理解你,我們需要適可而止。
關鍵在於學會正確宣洩自己的情緒,不然,抱怨會越來越多,更甚至讓眾多親友遠離你!
抱怨的第二種隱形利益,是自我保護。
有時候,抱怨是為了維護內心的自我尊嚴和優越感。當我們抱怨外界,其實是變相的保護自己,不用直面真相,就能逃避直面現實的那種無助感和無力感。
在無常面前,在生老病死等人生八苦面前,我們常常受挫,會有無力感。
這種“無力感”像閃電一樣刹那而已,但次數多了人就會倦怠,久了甚至會“習得性無助”,變得很消極,甚至會說:“我怎麼做怎麼錯,無論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現實”,這對人的自尊和優越感是毀滅性打擊!
而人活著需要健康的自我優越感,所以,當我們碰到挫折和無能為力的事後總怪別人,怪天怪地怪環境。
這種抱怨其實是把失敗歸因到別人,歸咎於環境,是把責任推出去,來維護自己的尊嚴。
“不是我的錯,都怪誰誰誰,因為什麼什麼原因,而不是我沒能力沒努力等等”。不是自己的錯,就不會傷害自我優越感,也不會感到無力了。
可是,用抱怨來逃避無力感,只能更無力!我們還是要學會勇敢面對世間真相——世事無常,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,不由任何人說了算。
所以,人生在世總有無力感,難免受挫敗,很正常的,不用去逃避。
要接納真相,我們才能真正的認同自己;去面對現實,我們才能合理歸因,理性應對,找到自己的力量;接納真相,直面現實,才能有真正的自尊自信。
還有些人是習慣了用抱怨來自我表現,這是抱怨的第三種隱形利益。網上盛行的凡爾賽文學就有點這意思,反向炫耀。
比如,幾個朋友相約一起逛街,你們進了一家服裝店,大眾快時尚中等品質的那種,大家逛得正開心,試衣服選衣服,這時一個朋友冷不丁說:“這家店裡的東西太差了,我看不上,不夠檔次。”
這可能表面是抱怨,實際是說,我品味檔次比你們高,以此彰顯自己的品位,是希望吸引別人注意力,被人高看一眼,被尊重認同。
有人說:“天下最悲哀的人,莫過於本身沒有足以炫耀的優點,卻又將其可憐的自卑感,以令人生厭的自大、自誇來掩飾。”
越是炫耀什麼,越容易暴露我們的缺點。反向炫耀的抱怨,並不會讓人高看,只會招致嫉恨和災禍,遠不如謙卑低調得人心。
還有的媽媽經常會抱怨:“我每天為你做了這個那個,我為這個家付出了多少,犧牲了多少……”
有時候,這種抱怨也是自我表現。潛臺詞是“這個家裡我很重要”,這是為了吸引丈夫孩子的關心和認同,在家人面前找找存在感而已。
當她這麼說的時候,家人聽了雖然心裡未必舒服,但多少會有反應,出於感激哄著她,嗯嗯應付兩下,或不高興懟回去……
總歸是交流了,是種溝通方式,總比一家人對她視而不見,各玩各的手機好。
偶爾這樣溝通還行,長期很容易就讓人厭煩,可能本來家人心裡很感恩,只是沒表現出來。
然而,天天被人在耳邊念著,就心生逆反“就你付出多,我也付出不少”“你可以別做,又不是我求著你付出的”“別說了!你付出多少,我還給你行不行?”
很多人因為抱怨,明明事情都做了付出了很多很多,勞碌一生反落一身埋怨,就更委屈更想抱怨來找存在感了……
抱怨的第四種隱形利益,是能促使別人幫忙解決問題。
一些抱怨是指向具體的問題,我們通過抱怨來間接向人提要求,有時能幫助解決問題。
比如,妻子有時向丈夫抱怨說:“家裡的地板太髒了”,那也許丈夫可能就去拖地了,是吧?
比如,下屬向領導抱怨,自己工作重壓力大,那也許上司就調整工作任務或報酬了呢?
比如,孩子向父母抱怨,自己經濟緊張,為了攢錢買房吃不好睡不好,也沒心思找女朋友,也許父母就想辦法幫忙買房了呢?
所以,這樣的抱怨有時是能解決具體問題的,有它的價值。
但一方面,任何關係都有底線的,我們不可能靠關係來滿足所有的期待,解決所有問題,父母不可以,愛人不可以,其他人更不可以;
另一方面,關係需要有來有往才能平衡,當別人滿足你一個個的要求,那對你的要求也會隨之而來,這就很容易變成病態的依附控制關係。
總的來說,抱怨是有隱形好處的!我們有意無意的從抱怨中得到了好處,所以才會助長抱怨的習慣!
比如,用抱怨來發洩負面情緒,維護自我優越感,達到自我保護;或是通過抱怨來自我表現,和促使別人幫忙解決問題……
正是這些隱形利益讓我們總忍不住抱怨,抱怨的次數一多時間一久就成了習慣性抱怨,養成了抱怨的習性模式,而習性模式本身就有持續的動力。
所以,當你要去改變抱怨時,就非常不容易。
但是,我們要意識到,習慣性抱怨的弊遠大於利!抱怨帶來的危害有四種:失去人生志向,敗壞我們的品德,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,減損我們的福報……這些都是影響一生啊!
所以,一定要自我警醒!抱怨的那點好處遠遠小於它的危害,一定要改變抱怨的習慣!
抱怨可以改變,改掉抱怨的習慣,生活美好很多。
抱怨本身確實是可以放下和改變的,如果沒有抱怨的情況是什麼樣的情況呢?
如果原來習慣抱怨的你不抱怨後,你就會把關注點更多的放在自己身上,去做你能夠做的事情上。
這樣的話,你是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,改變自己的生活,真實提升自己,最後能夠真正的過一種你自己要的生活。
如果從抱怨走出來,你能夠真正去改變自己,那麼當我們瞭解了這樣的情況,然後我們再看抱怨,知道抱怨不好。
抱怨這種行為,雖然可能給你帶來一點隱形的好處,但是抱怨給你帶來的危害巨大,它的好處跟危害比,那是微不足道的。
抱怨只可疏導,無需打壓,越打壓越反彈。
雖然我們知道抱怨不好,但如果我們只是壓制抱怨,厭惡抱怨,這樣的一種心理本身也是不好的。
正念宣導的是中道對待抱怨,從覺知開始。
我們可以採用一種中道的態度來對待抱怨,就是用正念來覺知內心的感受。
首先,我們要能覺知自己的內心的這樣一種不滿,就是我們的欲求不滿,覺知自己的這種需要沒有得到滿足,覺知到自己的期待落空,覺知到可能是因為我們的要維護自我的一種優越感等等。
然後,針對自己的這種需要、期待觀察它是不是合理,如果這樣一種需要與期待是真正合理的、可行的,我們要看看自己有沒有努力去追求、去實現、去滿足這些需要;
如果我們自己不對自己負責,只是期望關係中的別人,要人家來負責我們自己的需要,這本身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。這樣的話,我們會進一步看清楚並瞭解自己的需要。
如果對關係當中的一些需要與期望是合理的,我們也可以用一種比較合適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需要,表達我們的期望,而不需要用一種抱怨的方式。
停止抱怨,改變才會真的發生。
停止抱怨,不但能夠真正解決我們欲求不滿的問題,更重要的是,因為不再抱怨,我們會注重提升自己,明確自己的需要,堅定自己的人生志向,改善自己的言行,因而自己的品德方面得到很好的提升,最後還能夠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這樣的話,我們是真正能夠通過瞭解自己的抱怨,把它變成自我成長的一個機會。
文章內容僅供娛樂參考,請勿盲目迷信。
本文連結: http://zhanbushu.com/wen/e6a982d71589de5b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