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位置: 首頁> 情感心理> 正文

做到這四件事,你將擁有幸福生活!

做到這四件事,你將擁有幸福生活!

做到這四件事,你將擁有幸福生活!

正念觀想的生活方式,以其慢生活、輕修行、高效率著稱。

慢生活,要解決的是引導正念回歸的問題;

輕修行,要解決的是以正念療愈創傷與時代病的問題;

高效率,要解決的是以正念和智慧重建各自幸福生活的問題。

幸福感決定效率,幸福程度越高,人生的效率越高,幸福程度越低,人生的效率就越低。

不幸福的人生,就是無效的人生,因為人白來世間受苦了。

人生中階段性的受苦,只是為了經受歷練,為即將到來的幸福生活做好鋪墊。

所以,正念觀想的生活方式是以幸福為導向的生活方式,它圍繞著正念和療愈展開,而幸福在於因緣,更在於選擇。

選擇正念觀想的生活方式,就是為自己的幸福人生加碼。

人生的煩惱與痛苦部分在於要管的事太多,分散了精力,惹上了麻煩,糾纏了心靈。

所以,有正念和智慧的人都會選擇放下不必要的負擔,精簡人生,輕裝上陣。

精簡想法、精簡生活是高效率的表現。

當然,和我們不相關的事,自然是不用管的。

然而到底什麼事既和我們密切相關,又不需要去管、並且可以徹底不用管的?

有以下四條,需要正念之光來除去枷鎖。

誰生了我們,我們不必管

哲學家海德格爾說,我們是被拋入世界的。要不要來,誰也不會事先徵求我們的意見。

出生了就回不去了,哭鬧也沒用。我們之所以必須學會游泳,是因為我們已經掉進了世界之河,而不必去深究怎麼就掉進來了。

原生家庭的本然狀態是程式早就設計好的,當孩子出生在這個家庭,以及在其中所遭遇的磨難,基本上可以說也是設計好的。

這就是人的命運,屬於先天的範式。只能歎惋,不能改變。

其實,是誰生了我們,給了我們怎樣的引導,怎麼樣的對待,其實這一點都不重要。這是命運的安排,不必控訴,也不必埋怨。

人要改變,必先決心臣服於他的命運。因為命運本質上是一個禮物,不管是大禮包,還是小禮品。

不管是順境,還是逆境,它都有導向成功幸福的方式。

但這只是一個物質載體的生命,而人真正的生命,卻是曆道覺醒後的生命。

有些在原生家庭遭到重創的人,一時擺脫不了困境,就痛恨他的父母。這個恨雖然極有道理,但同時也極無效果。

人只能謀求自救,只要還活著,還能呼吸就有希望。

採取正確的策略和手段,與沼澤對抗,要用巧力,千萬別用蠻力。一點點地清除淤泥,拔出腳跟,掙扎著上岸。

這樣遠遠勝於站在淤泥裡咒駡上天的不公。

誰生了我們並毀了我們,這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覺醒的生命,有沒有能力去解除困境。

我們的長相,我們不必管

在這樣一個重顏值的時代,沒有人敢說相貌不重要,其實它自古以來都很重要。

相貌是給人的第一印象,長相英俊的人比長相醜陋的人更能得到人們的青睞,在工作、生活、婚戀等事上,他們搶盡了先機,占盡了好處。

愛美之心,人皆有之,這是一般的人性常識,自是無可厚非。

有人說,長得美跟業力有關,這是極有道理的,其實人的一切都是業力造成的。

據說長相醜陋的人,是由於嗔心過重,就會生得醜陋,面目猙獰。

而心地平和,樂善好施之人,就會生得五官端正,皮膚光滑,一副慈眉善目,令人歡喜。

從這個角度來看,人的相貌確實需要去修,但這是極緩慢的修行,心急不得。

因此,我們要放下對相貌的執著,而要專注于修善,當心地光明之時,必然面目一新。

相貌是人精神面貌的鏡子,它一方面來自父母的基因,一方面來自于個人的修為。

不管哪方面的比例大一些,都不重要,都不必糾結。

來自基因的不可控制,這是需要徹底釋懷,徹底放下的;

來自修為的尚可控制,但也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輕易改觀的。

人需要長期的修煉,才會有優美的精神面貌。

所以,我們完全不需要管自身的長相如何,更不必為之自卑,只需要接受當前的樣子,愛自己,保養自己,修善止嗔,提升精神面目對外貌的塑造力。

過去發生的事,我們不必管

古代哲人說,連神都改變不了過去。

所以,對於過去的一切,人更加無能為力。若是糾纏於過去,就會產生無窮無盡的煩惱,而這種行為是毫無意義的。

因為人的本質是有限性的,世界的本質是無常性的,以有限對無常,能把握住的少之又少。

若不把注意力放在當下,恐怕損失將會更多,在未來又將產生更多的執念。

古人也說,往者不可諫,來者猶可追。

所以對過去的一切都不能執著,而應把心思放在現在或未來,做一些有益的改變,這才是人間正道。

可現實生活中的人們,總是容易活在過去,活在過去,就是跟自己過不去。

過去的事情,懊悔沒有用,抱怨也沒有用,只要勇於承擔起來,從當下來止損,並加以改善。

讓過去的永遠成為過去,不再成為當下的障礙。人受過去經驗的影響,就容易缺乏自信和力量。

看不到因緣的改變,在心理上受到過去經驗的制約,就會形成種種限制性信念,讓人沒有能力應對當下的處境。

對於過去的事情,就要徹底地放下它,不去管它。

從心理上給自己鬆綁,讓自身有整理經驗並獲得成長的空間。

別人的想法,我們不必管

人們普遍都喜歡關注別人的想法,過於重視別人的想法,結果卻耽誤了自己的事。

古代有個典故:“築舍道旁,三年不成。”

一個人想在路邊蓋房子,每天都問過路人的想法,結果三年過去了,房子還是沒有蓋起來。因為他聽了太多的想法,以至於無所適從,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了。

人活在世上,要有自己的主見,也要學會向智者請教,結合自己的實際和情況和一般的智慧常識,就可以做出完美的決策,而不必廣泛徵求他人的意見。

意見多了,就會成為一種擾亂。

至於被動地獲得意見其情形就更多了。

不管你做了什麼,都會有人評頭論足,有人讚歎,也有人誹謗。

這時就更應該有自己的立場和見解,不隨別人的閒言碎語改變決定,也不要讓它們影響了自己的好心情。

人言可畏,不能不顧,但也不能太在意別人的看法,而罔顧了自己的本心。

只要自身立得穩、行得正,就可以不必太關注別人的想法及說法。

佛說過,當你話多時,別人會批評你;當你話少了,別人還會批評你;當你不說話時,別人還是會批評你。

古人也知,哪個人前無人說,哪個背後不說人。

我們可以聽聽別人的想法,但不能活在別人的想法裡,更不能在別人的期望裡修行自己。

別人的想法代表的是別人的立場,別人的焦點和別人的價值觀,對我們具體做法並沒有真正的指導意義。

而管別人的想法,是件極浪費能量的事,這些事管得越多,越是不能長大。

我們提倡以正念、療愈為中心,為人們提供改變自我,重塑幸福生活的契機。

正念與智慧相伴,療愈與幸福不離。

該拿起的就拿起,該放下的就放下,不造作、也不曖昧,一切都圍繞著幸福的效率,將真實的生命喚醒,將正念觀想療愈的生活進行到底。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