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位置: 首頁> 情感心理> 正文

親戚朋友越來越不“親”了,是什么原因?

親戚朋友越來越不“親”了,是什麼原因?

親戚朋友越來越不“親”了,是什么原因?

親戚朋友,越來越不親了,日子越來越好了,關係好像越來越疏遠了。

只有在農村,那些游離於互聯網之外的老年人還堅守著走親戚的傳統。

年輕人會認為為什麼還要親自己跑一趟去走親戚,除了真有必要,他們都懶得出門了。

殊不知,網路的發展始終代替不了現實的關愛,尤其是對父母的陪伴,反過來想,父母養育孩子是無法通過網路來養育的。

這是一個宅男宅女的時代,人們習慣於窩在家裡,聲色犬馬,不問世事。

再說,親戚之間似乎也無話可聊了,有的人找到發家致富的辦法,過得滋潤;有的人尚未找到,過得還相當苦逼,就更沒有什麼可聊的了。

總感覺到,在互聯網時代,人們與陌生人的感情加深了,與親戚朋友的感情卻淡漠了。

網上的陌生人給人帶來的心靈慰藉遠遠超過了親戚朋友的關懷,再說也真的沒什麼關懷。

這個時代,人們愛陌生人勝於愛自己的親戚朋友,這主要是陌生人給人帶來的都是理解安慰,人們甚至更需要寬慰心靈,而這些寬慰虛無縹緲卻又不可或缺。

而親人、親戚只會指責你、指導你。真正能從容接納被人指責自己過錯的人是少之又少,真正能聞過則喜更是難上加難。

所以大多數人選擇逃離親情,逃離關係,關係本身就是一種約束,這種約束本身是幸福還是痛苦,自然因人而異。

人們無法回到過去,逢年過節走親訪友,暢聊人生。

現在逢年過節無非是談論事業錢財,談婚論嫁,催婚逼婚,攀談比對,附庸風雅,關係的親疏程度,在言談舉止中立刻顯現。

有些親戚朋友讓人更多的感覺是不自在,年輕人逃離親情自然是情理之中。試想,誰能忍受讓人不舒服的關係呢?

在還有沒有互聯網和資訊技術的時候,人們還是很樂意走親戚的,平時各忙各事,逢年過節親友聚集一塊,喝酒聊天,其樂融融。

在那時,過年是孩子們的樂事,也是大人的樂事,到處都充滿著喜慶的氣氛。

如今卻一片蕭索。主要是當今時代,人人都有了一部手機,它牽制了人的靈魂,使人對什麼都不感興趣,就對它癡迷不舍。

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,由於平時見面少,資訊不通,彼此都渴望在過年過節有幸見上一面,所以一到過年,恨不到天天走親戚,與各個老表歡聚、暢飲。

然而,現代即時通訊發達了,不光電話資訊,親戚朋友們甚至在微信時時聯繫,隨時掌握對方的動態,就連男女朋友都可以避免現實接觸,只通過戀愛就可滿足全部需要。

這樣的話,走親戚還有什麼意義呢?

大家在微信上互相拜個年,然後各自在各自家吃飯就好了,送禮就免了,發紅包自己買就行。

於是年俗禮節就變成了數位化的,有紅包就可以,何必見面。

倘使哪位長輩甚為富有,給每個親戚晚輩,每個發個大紅包,然後聚到哪個大飯店裡撮一頓,便是最風光的事了。

有些年輕人出門還老被親戚“關懷”,尤其是年長的、沒有文化的,問東問西,都是問一些不切實際的問題,甚至還會打聽婚戀、薪酬這種私密事,還準備介紹物件呢。

這些在互聯網時代統統OUT了,但他們卻不知道世道變了。更多的中青年在外地務工,平日節日不用說,回來的可能性不大,即使過年,也只有區區幾天假期,回家過年多半也是泡湯的。

一說禁止出門串親,大家都不由松了一口氣:終於不用買禮品了,也不會喝酒了,甚至也不用見面了。

何必見面呢?見面了都是一副假面具,說些違心客套的話。

金錢至上的時代,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淡薄了,尤其是親戚之間,實在極其勢利,若不是旗鼓相當,他是不願意與你交往的,因為你幫不了他,他與你交往就覺得是一種浪費。

所謂:“窮在鬧市無人問,富在深山有遠親。”於是,許多人心想,這親戚不走也罷了。索性過年都不必回來。

小時候的親戚如老表之類,多半零落,甚至十幾面都不見面,從未聯繫過的都很平常。

這個時代,人們只看經濟利益,看親情各種情的鳳毛麟角不可尋了。然而,親人之間畢竟是最大的緣分,百年修得是此情。

何不放下利欲心,放下智能手機,趁過年過節其間,挨個尋親探友,暢敘情懷,豈不也是一件樂事嗎?

親戚朋友關係親疏,都是一種因緣,緣聚緣散,不必刻意去維繫,刻意便是造作。

對親朋好友不必執著,也沒有必要執著。能成為親朋好友是因為各種因緣聚合,當因緣變化了,親情淡薄了,要學著坦然接受。

不要抱怨說人富了眼高,也不要說人窮了眼皮向上巴結人,不以貧富論英雄,不以貧富評價親朋友好友的為人處世。

我們接納親情,接納關係,但是並不苛求把關係持續維繫在一個較高的水準,每個人,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本身就是持續變化的,也會經歷“成住壞滅”的漸進的過程。

佛說:放下。該放下的關係要放下,不要留戀過去的美好,不要期許未來的美好,真正能把握的就是當下。

當下的關係如何就好好把握當下的關係,不必渴求。即便關係淡了,坦然接受,不留恨意。

這輩子愛過,卻不曾恨過誰,這便是最好的為人處世。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