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是自尊,自愛,自信,不是“情感操縱”
過度自尊自愛自信,會讓人變得偏執
一般認為心理健康的人表現為三大特徵:自尊、自愛、自信。這個說法是沒有任何問題的,關鍵是如何定義這些特徵。
這些詞彙雖然都具有褒義詞,但是一旦走向過度,實際上就變成了貶義詞了。
有的人過度自尊就成了一種生命中的硬傷,或變得偏執,或變得虛榮,都不具備真正的自尊所帶來的那種榮耀感。
若是過於自愛,就成了一種以自我為中心,自私自利式的偏狹的自愛模式,就是唯我獨尊。
不顧及他人感受或死活的自愛,實質上就是不懂得如何自愛。
因為自愛的人往往通過與他人的連結來表現自愛,也就是特別講求“人際關係”,愛自己就要為自己鋪更寬闊的路。
若是過於自信,就有可能表現出目空一切的自大的眼界,他們想問題過於樂觀,往往會誇大自身的能力。然而世事無常,充滿著變數與種種艱難。一切系於因緣,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。
人不夠自信則不能自立,過於自信則成了狂妄,忽視了潛在的風險與困難,就難以立足的。
在心理健康層面這三大特徵上是需要走中道的,過猶不及,走任何一個極端都不可取。
中道就是正道,對人生有著根本性的利益,也就是不為眼前利益犧牲長遠利益,求得人生的平衡。
心理健康的人擁有的這些特徵,往往是從原生家庭習得的素養。
首先人的自尊水準,跟父母的教養方式有莫大的關係,基於傳統教子方式的影響,一般的父母還是沒有樹立人格平等的意識,不懂得尊重孩子。
通常來說,父母都是愛他的孩子的,但這種愛是自以為是的愛,是體現自身意志,而忽視了孩子情感需求的愛。
於是,父母給的卻不是孩子想要的。在這個過程中,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受傷,久之,便形成一種低自尊的意識水準。
自尊,源於呵護和尊重
比如,當孩子想參加某項社會活動,或要求買一雙好的運動鞋,父母卻認為沒有必要,或浪費錢,並大加喝斥。
於是孩子就把這種情緒壓抑到內心深處,並不再堅持,他只是默默地感覺到自己在父母的心中並不重要。
也許,限於客觀的經濟條件,父母是真的沒有錢。但孩子看到別的孩子都去參加內心就會糾結在這件事上,久久不能釋懷。
有個朋友告訴老師,當他讀初中的時候,有一個最好的朋友。週末去朋友家裡作客,朋友的父母準備了一桌子好菜,把他當作貴賓來招待。
當他的朋友來自己家作客時,他的媽媽竟然只準備了一個菜,並且還是極其普遍的菜,讓他在朋友面前感覺很沒有面子。
於是,打這個以後,他就產生了自卑感,一是因為家裡的貧窮,二是因為父母對自己的忽視。
事實上再貧窮的家庭,待客之道也是應該有的,弄幾個像樣的菜並不是十分困難的事情。關鍵還是父母並沒有重視自己,沒有從人格上給予自己以適當的尊重。
這些令人一輩子都難以忘記的傷自尊的事情,就會在生命中留下烙印,形成低自尊的標誌。除非修習正念,看到自己的這種自卑感,才能真正從毫無必要的糾結中走出來,獲得心理健康。
自尊對應的是人的榮譽感,也就是自豪感。這些是建立在從小時候開始便被呵護、尊重的基礎上的。
人從母胎裡生出來,不具有任何資源,除了會號陶大哭之外。他的一切都是父母賦予的,包括人格。
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,也就等於不尊重自己的人格。當孩子被父母的忽視或故意輕視傷害自尊心,就會形成低自尊的糾結型性格,甚至會發展到人格障礙,精神障礙。
於是,孩子的健康成長就被阻礙。
雖然這些糾結都是由於內心的執念造成的,但對一個孩子來說,他不具有那麼強領悟能力,是沒有辦法自我調節並適應的。
在孩子成年之前,父母的引導十分重要,尤其是對孩子自尊心的培育,這是重中之重的事情。
自尊病比營養不良病更難以對付,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。這是不可不慎重對待的事情。
修習正念,療愈心靈創傷
自愛和自信,實際上是從高自尊水準延伸出來的兩項品質。
自愛是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,它的對應物是利益,懂得對自己負責任是從利益出發的,而且是從長遠利益出發的。
不懂得自愛的人,往往只看眼前,而不顧長遠利益,甚至以犧牲長遠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眼前利益,這無異於飲鴆止渴。
善於為自身謀福利者,是能夠兼顧眼前與長遠這兩種利益,最圓滿的利益就是眼前和長遠均有利益,而且有著豐厚的長遠利益。
若二者有衝突,則以長遠利益為准來規劃自己的人生。
我們認為修正念是一種自愛的表現,它表現為對自己負起責任,不再聽任習性的擺佈。
內觀己心,當下斬斷煩惱習性,獲得身心的安泰,如此便可保護自己,也就是保護了自身的利益。
自信是對自身能力的充分肯定,它是基於理性,對自身的正確評價與充分信任,這也是基於正念的洞察而獲得的能力。
它既不狂妄,也不低三下四,而是對應相關的事情,充分地認識到自己的實際能力,並估算最後的結果,並投入熱情與行動,以強大的決心與意志力,保證最後的成功。
自信是成就一切事業的決定性力量,它基於自尊,長於自愛,成于自信,這是人生中最根本的支撐力量,也是基於生命本身的樸素的信仰。
新佛系生活是一種自尊、自愛、自信的生活方式,以慢生活、輕修行、高效率的修為斬斷煩惱習性的束縛,自助療愈低自尊、缺愛與信心所造成的心靈創傷。使所有選擇新佛生活的人們獲得智慧與力量的支持,開創屬於自己的快樂與幸福人生。
文章內容僅供娛樂參考,請勿盲目迷信。
本文連結: http://zhanbushu.com/wen/ffbccf130185cf6d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