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位置: 首頁> 情感心理> 正文

佛說:什么是真君子,什么是真小人!

佛說:什麼是真君子,什麼是真小人!

佛說:什么是真君子,什么是真小人!

.

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現象,就是隔空萬里的孔子與覺者都討論了一個相同的話題——什麼是真正的卑賤人。

孔子在《論語》中論述了不少關於君子和小人的區分。

君子本義是指“君王之子”,出身王侯的貴族,地位高貴之人;

小人本義是指平民百姓。

但孔子把君子和小人的含義衍申了,認為應該根據一個人的志向、思想、品德和行為來界定,而不是根據出身或身份來確定。

比如孔子說“君子喻于義,小人喻於利”是說志向,君子心中懷著道義,而小人眼裡只有利益;

孔子說“君子坦蕩蕩,小人長戚戚”是說心境,君子心胸如大海,能夠涵容萬物,而且注重自我修養;

小人心思如溝渠,斤斤計較,時常埋怨別人;

孔子說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是說包容,君子尊重每個人的獨立人格和獨立思想,能夠以道義和諧相處;

而小人習慣于迎合別人的心理、附和別人的言論,卻心口不一;

孔子說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”是說交友,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,注重團結但不搞小團體;

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,喜歡背地裡搞團團夥夥;

孔子說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。

小人反是”是說德行,君子成就別人的美事,不成就別人的惡事;而小人正好相反。

孔子還有許多關於君子和小人的論述。

可以說孔子所說的君子是一個人的理想人格,而小人是一個人的陰影人格,也就是被煩惱主宰的人。

在《阿含經》裡,覺者也論述了婆羅門與領群特的區別,婆羅門梵語的本義有“清淨行者”的意義,領群特是“不淨”的“不可接觸者”。

覺者認為不能以出身和社會地位來確定婆羅門與領群特,而應該以心靈品徳和語言行為表現來界定。

《雜阿含經》102經中記載:

一天,覺者經過一個婆羅門的門口時,這個婆羅門看到覺者正朝著自己走過來,立刻大聲喊道:“領群特,不要接近我的門口!”

覺者當即反問道:“你知道什麼是領群特,什麼是領群特的標準嗎?”

這個婆羅門倒也挺實在的,說自己並不懂,並請覺者指教。

於是覺者列舉了19種領群特的標準。

第一條關於領群特的標準是:

如果一個人具備以下特徵:

瞋恚、心懷恨、隱瞞諸過惡、犯戒、起惡見、虛偽不真實,具有了這6個特徵的人,是第一種真正的領群特。

瞋恚,《中阿含經·129經》中對瞋恚有以下描述:

瞋恚的人會導致容顏變壞,甚至面目猙獰;

睡眠不好,坐臥不安;

本來應該獲得的大財,因為瞋恚反而造成不利;

親人好朋友,也會遠離瞋恚之人;

一個被瞋恚習氣主宰的人,時不時地就情緒失控,到處惡名遠播;

被瞋心推動造作身語業,瞋恚纏心造作意業,一個人心被瞋恚所覆蓋,他會喪失一切財物;

瞋恚會導致不利;

瞋恚會產生心理垃圾,內心會生起恐怖,一般人可能不容易覺察;

瞋恚之人容易忘掉道義,瞋恚之人容易拋開法律;

愛樂瞋恚的人,看不見、看不清、聽不到、想不通;

瞋恚開始往往臉色變得難看,猶如著火先起煙,這會讓人憎惡或嫉恨,因為這是沒有人喜歡的。

一個人在瞋恚發作時無論是做了什麼,冷靜下來後,都會感到煩熱如火燒,所謂煩熱業。

一個人在瞋恚暴發時,極端情況下會造下五逆重暃:殺父害母,更不用說兄弟姐妹了;

一個瞋恚的人也可能會殘害自己的子女與妻子。

只是瞋恚就有以上這些可怕的情況,再加上心懷仇恨,善於隱瞞自己做過的壞事,

這樣的人很容易犯戒,為了自欺欺人,他會為自己的行為辯解找種種藉口,就容易導致種種惡劣的見解和觀念,成為一個偽君子。

具備了這些特徵的一個人,現實生活中會有嗎?會是一個怎樣的人?

1995年11月29日,浙江省湖州市一個鄉鎮上的小旅館內發生一起搶劫sha人案,

旅店老扳一家三口與一名住客一共4人被兇手殘忍sha害。

22年後,此案才告破,抓住了兩名sha人兇手,一個兇手在某大都市開辦了一家企業,

另一個兇手更是搖身一變,成為一個當地知名作家,

曾在多家報刊雜誌上發表文學作品200多萬字,當地甚至為他的作品舉辦過一場研討會。

在他發表的作品中,其中有兩本書值得一提:一本書名《水滸系列之:行者武松》,另一本書名《難言之隱》,這是否他內心的獨白呢?!

想一想,如果有這樣一個人就在你身邊,你會有什麼感覺?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