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位置: 首頁> 情感心理> 正文

這樣說話既有涵養,又讓人舒服!

這樣說話既有涵養,又讓人舒服!

這樣說話既有涵養,又讓人舒服!

批評也需要“藝術”

佛說,世界上沒有一個永遠不被譭謗的人,也沒有一個永遠被讚歎的人。

當你話多的時候,別人要批評你;

當你話少的時候,別人要批評你;

當你沉默的時候,別人還是要批評你。

在這個世界上,沒有一個人不被批評的。

俗話也說,哪個人前無人說,哪個背後不說人。人們喜歡對人評頭論足,似乎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習性。

除非有正念的人,能夠克制這個惡習,從而養成良好的涵養,不輕易批評人或評價,便不會傷害自己正直的品格。

因為在批評人時,人往往是從私心出發,難以做到客觀公正。這個世界上,沒有人喜歡被批評,可是卻有很多人喜歡批評人。

古人說:“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”

自己不喜歡受批評,也應該推己及人,儘量不要批評他人,激惹別人,便有利於維持人際關係的和諧。

若是處於特殊地位,非批評人不可的時候,也要委婉行事,給被批評者留足面子,不怒而威,才是真威。

這樣,被批評者心領神會,而心有感激,就更容易聽得進你的建議,而改正錯誤。

事實上,有些人愛批評人,就是陷入了一個慣於操控他人的誤區。

批評人,往往是將別人置於犯錯者的不利地位,而因勢利導對其進行操控,這樣就會令被批評者大為光火,而且絕對不能心悅誠服,那麼批評就失敗了,還會失去他人的擁護。

往往有些做領導者就是這種愛批評的人,他們沒有正念,就察覺不到自己內心那種想操控的欲望,久而久之,就會因為不節制地批評他人,而失去自己的威望。

家長給孩子的“魔咒”

有個這樣的小故事。

一位名叫黃喜的相國,微服出訪,路過一片農田,坐下來休息。

瞧見農夫駕著兩頭牛正在耕地。便問農夫,你這兩頭牛,哪一頭更棒呢?

農夫看著他,一言不發。

等耕到了地頭,牛到一旁吃草,農夫附在黃喜的耳朵邊,低聲細氣地說:

“告訴你吧,邊上那頭牛更好一些。”

黃喜很奇怪,問:“你幹嘛用這麼小的聲音說話?”

農夫答道,牛雖是畜類,心和人是一樣的。

我要是大聲地說這頭牛好那頭牛不好,它們能從我的眼神手勢聲音裡分辨出來我的評論,那頭雖然盡了力,但仍不夠優秀的牛,心裡會很難過。

農夫顯然是一個極有涵養的君子,他連牛都不忍心當面評價,生怕挫傷了牛的自尊心。

那麼,他在與人交往時,更不會輕易地評判、批評他人,這樣就會得到多助——人際關係優良,就有助於事業的進展。

尤其那些酷愛批評、打擊自己小孩的父母,更應該學習農夫的這種涵養,豈不知過分地批評孩子,反倒不能刺激他上進,而且將這些失敗的種子播種到孩子心裡,將來對他的人生極為不利。

這在心理學上稱為消極暗示。

時間長了,孩子就會認同於那種批評,比如你認為他笨,他反駁不了,就真的會認為自己笨,於是就自暴自棄,乾脆不讀書了。

這種批評無異於詛咒,用這種魔咒傷害自己的孩子,恐怕並不是天下父母的本心,但客觀上就造成了這樣的危害。

往往做父母的認為小孩子是沒有自尊心觀念的,因為一點小小的過錯,竟然大聲喝斥他們,並且從不分什麼場合,什麼人在場,只管自己說得痛快,根本不顧孩子的承受能力。

他們自以為是地認為,只要是良藥,再苦口他也得乖乖地吞下去,孩子越痛苦,越說明對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,越能夠起到長效的作用。

其實這樣做父母,實在是大錯特錯了,其後果的嚴重程度是令人怵目驚心的。

人際關係之間就像一面鏡

據調查,許多在社會犯罪的青少年,都是因為父母不懂得尊重,任意喝斥、處罰他們,而讓他們習得這種暴力解決問題的辦法。

批評是一種嚴重的語言暴力,不節制的批評不但不能鞭策人向善,反而給人自暴自棄的理由。

因為由被批評而帶來的那種“被囚禁”感是令人窒息的,也是人際惡的根源。

佛說,人的心慣於抓取,執著,這就是人的習性,愛批評,愛評判,愛言語攻擊這都是人的習性。

如果沒有正念的看顧,人就會陷入到這些錯誤的模式裡,並且自以為高明,其實言語不饒人,任憑你再有道理,就已落了下風了。

批評人,這是一種嗔心的發作,本質是一種惡意,有時候人們卻美化它,說什麼因為負責任才批評,或者因為愛才批評,這些都是缺乏正念的表現。

當批評別人的時候,將別人置於被批評者、犯錯者的不利地位上,對別人大聲喝斥,劈頭蓋臉地打擊別人,尤其是對自己的親人,特別是孩子之類,他們覺得這些發洩情緒特別安全,豈不知未來將造成天大的災難。

這都是因果報應中的事,任何人都逃脫不了。

當不公正或過分地批評別人,雖然自己泄了憤,但未來需要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代價,來挽回這個損失。

這就失念造成的惡果。

當沒有正念,魔鬼就來做主,人哪裡能夠得安樂呢?

拿破崙·希爾說過:人生性喜歡聽奉承話,而不喜歡被批評。所以他就告誡世人,欲食蜂蜜,勿蹴蜂房。

言下之意就是不要隨意批評他人,而要多多讚美他人,這樣才會有好人緣。而在社會上,人脈就是錢脈,它實在太重要了。

所以,那些慣於批評他人的人,是不是太傻了呢,為泄一時之憤而失一世前途。

話又說回來了,是不是所有的批評都不可取,人間只要唱讚歌,要杜絕批評呢?

當然也不能走這個極端。

其實,智者的批評則是一劑良藥,它溫和而有力,促人改過向善。

於是聖經中就說:“棄絕管教的,必致貧受辱;領受責備的,必得尊榮。”當然這裡的管教者,責備者指的是基督或智者,他們是客觀公正、大公無私,能夠正確指引人向善得福。

所以,凡是客觀公正,不牽涉到人身攻擊,就事論事的批評,人就應該虛心接受,從而悔過自新,便是一番新的氣象。

新佛系是一種內觀、內求的生活方式,它主張自我批評,而不隨意批評他人。

它以正念為核心,聊愈人們酷愛批評,酷愛操控的假心,而讓人們獲得平靜、安詳,遠離評判和不和諧之音的真心。

一切都在於正念,不忘念,時刻牢記著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:若想別人怎麼對待你,你就先怎麼對待別人。

不隨意批評他人,不僅僅是一種涵養,而且是一種智慧。它是正念中的事,不修正念的人,就不會知道。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