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樣說話的人,命好心眼不壞又有智慧
得承認:說話不僅僅是個技術活,還是一門藝術。
有的人說話一句話能噎死人,有的人說話特別讓人歡喜。
話說好了事半功倍,說不好可能努力白費。
佛說,說話需要圓融善巧。他教導出來的弟子中,被譽為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,也很擅長說話,表達非常得體讓人起歡喜心。
他們二人不管面對誰,不管處於什麼情境,總能應機說法,巧妙的將深奧複雜的佛家智慧,讓人能輕鬆的理解和接受。
溝通的對象什麼人都有,上至國王貴族,下至乞丐罪犯,不分男女老幼。
其圓融的說話之道,值得我們每個人去研究學習。
一
說話當因人而異
對什麼人,說什麼話
很多人說話,會過度執著於對錯:“我說的明明是對的,他怎麼能不聽呢?”
可事實上,人們並不會因為說得對,就聽我們的。
若溝通這麼簡單,古今中外那麼多經典名著、智者語錄,不僅說得對,內涵還無比精妙,世間當人人聽說照做才對。可我們看現實中,聽從教誨的有幾個?明知故犯的還少嗎?
人們真正願意聽的,是能觸動內心,調動我們情緒的話,或是關乎我們迫切需要的話,以及能輕鬆理解的、當下能有所領悟的話……
即,能和我們內心相應的話:誰都不愛聽正確的廢話,喜歡聽自己想聽的話。
眾生根器不同,心境也不同,有人內心充斥著貪嗔癡慢疑,被某煩惱心所支配;而有人內心信進念定慧力量足,被善心所主導……所以,想聽的話是不一樣的。
不同的人對應著不同的心,我們說話一定要靈活,因人而異,應心而說。
我們看看富樓那尊者怎麼說話的?同樣是為宣講緣起法、八正道的解脫智慧,尊者對不同的人說話時,切入點完全不同。
面對醫生,他問:“人身體生病了,醫生可以解決。但內心得了貪嗔癡大病,你有辦法解決嗎?”
引得醫生注意後,告知對方:“師尊那有一套醫心之法,如同甘露法水,可清理眾生內心污垢,對治貪嗔癡的心病,你要瞭解嗎?”
面向大臣,他會換種方式引導:“國法可以懲罰和約束犯罪的惡人,那有什麼辦法能讓人不犯罪、不作惡呢?”
進而拋出觀點:“若奉行師尊所教導的智慧之法,人們將主動斷惡修善,不再犯罪。”
當換成種地的農夫,他說道:“你們種地,能培育出瓜果糧食,這只能滋養身體。我教你們一種方法耕種福田,培育慧命,增長福報如何?”
並給出具體方法:“護持三寶,禮敬沙門,看護病人,熱心慈善,孝順雙親,對親友鄰居要隱惡揚善,不濫殺生命,這些都是培育福田的最佳方式!”
正因為尊者說話會照顧每個人的特性,所以大家都樂意聽他說,接受他的教導。
這點值得我們學習,說話當跳出自我中心,以聽者為中心,靈活善巧的變通,講人所需,以人愛聽的方式,圍繞對方的關注點、內心的期待恐懼和切身需要來說話。
否則對牛彈琴,只是白費功夫。
面對知識份子、認知層面高的人,我們可以聊知識,探討觀點;若和小學都沒讀過的長輩聊天,就不能這樣“空談”,得聊些看得見的、接地氣的生活話題。
同理,和商人打交道,我們可以多聊如何獲利和規避損失,談太多道理,論太多感情只是浪費時間;而和親人朋友相處,彼此的情感、體驗才最重要,若老是分析對錯、利弊得失,關係就越說越遠……
對什麼人,說什麼話,是一種對人心洞察後,隨順眾生的溝通智慧。
二
說話要分場合
留意說話的方式和分寸
和人溝通中,不同的場合下,我們說話的方式和分寸是需要注意的。
一個人的心境,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穩定的。
比如,貪心主導的人對貪愛對象的一切都是敏感的;嗔心主導的人,對嗔恨物件的一切都是抗拒的;慧心主導的人對一切都是開放的,淡淡的……
但這種穩定只是相對的,心隨境轉,我們的心念會隨著境遇不斷變化。
前一秒被認可我們很歡喜,後一秒被否定嗔心又現出來;看到喜歡的,貪心就現出來了,再一看這是別人的自己得不到,嫉心又來了……
心念無常,刹那間瞬息萬變,並反過來影響我們對世界的反應。
尤其在特定境遇和場合下,我們會比平時脆弱、敏感,心念的變化會更為迅速,可能一句很平常的、無心的話,就能激發出強烈的身心反應,引發不必要的矛盾。
比如,在正式的、公開場合下說話,和兩人私下聊天是完全不同的。
公開評價別人,不管是讚美或是批評點化,都容易觸發對方的自我保護機制,激發對立情緒,說話需特別注意方式和分寸。
師尊在這方面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。
有一位弟子,彈琴彈得特別好,他跟隨師尊修學很長一段時間,始終保持極高的熱情,無比精進的修行。有多努力呢?他的腳都磨破了流了很多血,被小鳥追著啄食,也依然專心修行。
遺憾的是,他依然沒辦法解脫,慢慢的,他的信心和熱情越來越淡,內心開始動搖,懷疑自己付出的價值,是不是跟著修行,還不如回家行善佈施、積累福報呢?
心灰意冷的他,於是在一次師尊對眾人宣講時,問道:“為什麼我這麼努力,還是不能解脫?”
師尊沒有正面回答,而是啟發他:“你善於彈琴,如果琴弦調得太緊,彈出來的聲音好聽嗎?”
他想了想回答:“不好聽,而且容易斷。”
師尊又問:“那如果琴弦太松,彈出來的聲音好聽嗎?”
他搖搖頭:“太松彈不出聲音。”
“修行也一樣,太緊我們會急躁不安、容易放棄,過松則會懈怠鬆散,這兩種都無法讓我們成就,需避開這兩種極端,選擇中道。”
弟子聽後豁然開朗,重燃熱情,並及時做出調整,不久後終於解脫。
這種巧妙的點撥方法,很有分寸感。
一方面沒有直接點評,不容易觸發聽者的慢心和敵意,或陷入情緒反應中;另一方面不直接給建議提要求,而是巧妙調動聽者本有的經驗智慧,引導對方自己領悟,喚起的是慧心,不會製造對立,反而讓聽者本有的創造力浮現。
另外,當溝通的雙方觀點衝突,立場不同時,我們說話需留心分寸和方法。
在古印度的恒河邊,有一群特殊信仰的人,他們堅信在河裡洗澡可洗滌一切疾病和不幸。
師尊來到河邊,問一人:“我在這裡洗澡,有什麼好處嗎?”
對方熱情的介紹:“當然有,這河裡以前有仙人度化眾生,這河水可以得清淨吉祥!”
師尊笑著說:“世間的河水再好,也只能洗滌我們身上的污濁,我內心裡這千百年的煩惱污垢和罪業,只有最清淨的法水才能洗乾淨呢。”
對方聽後問:“什麼是法水?”
師尊答:“就是保持清淨心,不殺生,不偷盜,不邪淫,不妄語,不飲酒,不貪,不嗔,不癡,這樣清淨的法水最能淨化心靈!”
當和別人意見不同時,我們不必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,或批判指責別人。
先耐心聽聽別人怎麼說,融入對方的思維方式,跳出對立,從另一個角度、維度來拋出觀點,為對方作補充和拓展,這樣就不會激發嗔心,觸動對方的執著,反能彼此理解,和而不同。
什麼場合說什麼話,這是一種了悟因緣後,隨緣變通的溝通智慧。
三
看破不說破
無法承受的話,不能直接說
人心有時很堅強,任再大的壓力、挫折摧殘,依然能扛起生命責任,迎難而上;
人心有時又很脆弱,脆弱到一句輕飄飄的話,就信念坍塌,自我放棄。
當人被無常擊中,無力承受痛苦、無法接受現實時,心會本能的選擇自我欺騙,有的還容易陷入抑鬱、焦慮、恐懼等心理黑洞中。
遇到這種情況,當對方找我們確認以尋求證明、支援和幫助時,我們說話需謹慎,要懂得:看破不說破。
對於無法承受的話,我們不能直接說,得給對方留有緩衝的餘地,以免對他們內心造成衝擊和傷害,甚至無意中摧毀對方僅存的信念。
有位母親,孩子去世後她非常痛苦,沒辦法接受現實,見人見問:“能不能救活我的孩子?”
別人反復告訴她:“人死不能複生”她都不聽,一位善人見她傷心過度、心神紊亂,就告訴她,師尊是最厲害的醫師,他那有救孩子的藥。
於是她找到師尊,急切抓住這唯一的救命稻草:“大師,請給我救孩子的藥!”
師尊說:“我知道有一種藥可以救命,需要你親自去取。”
她問:“什麼藥?去哪取?”
師尊說:“芥菜籽,你只要去從沒死過人的家中,取少量帶回來就行。”
她一聽有救活兒子的希望,興奮的挨家挨戶詢問。
大家也都很樂意幫她,但可惜就是還找不到一戶從沒親人去世的人家,她還遇到好幾戶人家,最近親人剛去世的……
在一次次失望中,她慢慢領悟到:死亡是一種必然這一生命真相,接納了現實,心也走出迷悟,恢復了清明。
這種帶著慈悲心的善意謊言,輔以智慧而善巧的引導方式,往往能創造奇跡,給人心帶來超乎想像的光明。
看破不說破,不說對方不可承受的話,是一種洞察世事後,慈悲利他的溝通智慧。
總之,我們說話當向智者學習,掌握溝通技巧。
說話當因人而異,對什麼人說什麼話,說和對方內心相應的話。
說話要分場合,留意說話的方式和分寸,以不激發對方煩惱心、不製造對立的方式溝通。
當別人深處迷悟,內心脆弱時,看破不說破,為對方留出迴旋空間。
這些說話技巧背後,是一顆利他的心。
說話時要保持善的發心,是真正為對方好,而不是為了滿足私心,不是為了支配和控制他人。
當我們帶著善心,反復修正自己的說話技巧,這本身就是一種修行!
文章內容僅供娛樂參考,請勿盲目迷信。
本文連結: http://zhanbushu.com/wen/d07ae3b7c569e9f4.html